近日,我院2021級研究生梁志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光學/光通信著名期刊《IEEE/Optic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(JLT)》(中科院一區(qū),TOP期刊)發(fā)表學術(shù)論文。該項工作由太陽集團tyc5997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合作完成,陳斌副教授為通訊作者,我校太陽集團tyc5997教師雷藝、埃因霍溫理工大學Gabriele Liga助理教授和Alex Alvarado教授為合作作者。該論文成果是我院學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/Optica JLT期刊發(fā)表論文。

IEEE/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創(chuàng)刊于1983年,由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與美國光學學會Optica聯(lián)合出版,主要刊載光纖和光纜技術(shù)、有源和無源導波器件、集成光學和光電子學、傳輸系統(tǒng)和子系統(tǒng)、光網(wǎng)絡(luò)和交換等主題的理論與實驗論文,是光通信領(lǐng)域的國際頂級期刊。
該論文針對大容量光通信中克爾非線性效應(yīng)難以精準快速計算的問題,從微擾理論求解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出發(fā),提出了更加普適性的非線性串擾解析模型。與現(xiàn)有非線性串擾模型相比,該論文提出的非線性串擾模型不僅適用于任意雙偏振四維調(diào)制格式,同時考慮了非線性信道中所有主要非線性串擾項,如圖1所示。
該模型與傳統(tǒng)基于分布式傅里葉變換的數(shù)值計算方法相比,具有明顯的復雜度優(yōu)勢,可以在保證非線性噪聲估計準確性的同時,極大降低計算復雜度。研究結(jié)果表明,經(jīng)過長距多跨傳輸后,所提出4D模型的非線性噪聲功率估計誤差僅為0.15dB,如圖2所示。同時論文還進一步探討了光傳輸中信號與噪聲的非線性互作用機理,進一步提升了長距離光通信傳輸性能的估計準確性。

圖1本工作所提非線性串擾模型的主要優(yōu)勢

圖2波分復用光傳輸系統(tǒng)中所提出的4D非線性噪聲模型可顯著提升噪聲估計準確性
文章鏈接:https://ieeexplore.ieee.org/document/10255078